【國語文學科本質的概念為本課程教學設計】主講人 劉恆昌老師
中央輔導團「區域聯盟橫向交流活動」中區研習記錄
今日是中央輔導團「區域聯盟橫向交流活動」中區研習,假田尾國中會議室辦理,邀請了劉恆昌老師擔任講座,講題為【國語文學科本質的概念為本課程教學設計】。
劉老師曾任公立國高中教師,現任職於濯亞國際學院實驗教育機構。進入教育場域之前的20年,曾於台灣松下、渣打銀行、奧美廣告、KPMG、友訊科技工作,並擔任Resources Global Professionals台灣總經理等。
在這些以人為核心的工作經驗與自省中,他發現我國教育中欠缺思考、溝通、協作、領導,以及態度、情緒與自我調節等對國民素養與國力發展重要的能力培養,因而投入國民教育,倡議哈佛零點計畫的思考歷程,以培養學生的思考力。
此外,他也同時從體驗、冒險教育著手,深入探索在課堂中涵養孩子非認知能力的「遠征式學習」(ELEducation),致力有意識、有系統的融合思考力與非認知能力於學校學習中。
劉老師是專業的「概念為本課程與教學獨立講師與培訓師」,他首先介紹了譯作「概念為本」系列書籍,如《創造思考的教室:概念為本的課程與教學》、《概念為本的探究實作:促進理解與遷移的策略寶庫》、《設計概念為本的英語文課程》,同時也分享了現代驚人的知識倍增縮時現象:1950~2000的知識倍增為每13個月,然而2000年後,知識倍增卻縮短到12小時!
因此,資訊汰舊換新且流通快,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訊息過多,學生需要「理解」資訊、「區辨」重要或不重要的資訊、「整合」片段知識的能力,因此老師們的課程設計,在培養學生這些能力上,便成為了相當重要的一環。
提到108課綱,劉老師以為在總綱中的的文句陳述,未具體明確的提出相關概念的成分與構成方式,因此只能稱為「敘述式」的核心素養課綱。
而各領綱只提供重要的內容知識與技能,導致老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方案時,只能以望文生義的方式與課綱產生連結。這種讓個別教師各自解讀的模糊作法,使得每位設計者都有理由說他們所編製之教學活動方案,符合課綱要求。
但是老師上完課,是否真的達到素養目標?如何確認學生素養有所成長?如何確認教師的設計涵蓋所有的核心素養,有沒有過度重疊以及疏漏了甚麼概念……等,都無法檢證。在這種困境下,劉老師認為以「概念」為本的課程與教學,可作為素養導向課程設計與教學的參考。
於是,劉教授透過【3-2-1搭橋】 ,進行以下的提問:
3-對於概念,你會聯想到哪三個字詞
2-舉出對概念的兩個疑問或問題
1-寫出一個比喻:「概念像是.....」
而輔導員的回覆多元,例如:
3-通則、可遷移的學習、引導的方向
2-概念如何產出?如何確認該念為真?
1-概念是引導思考的指南,就像定錨,避免偏離
劉教授進一步透過手上的水瓶來進行「比較、對照」,這是極佳的教學示範,歸結出概念的定義:
概念是用來分類、組織事物的想法,
是一個心智構念:
1.超越時間、普遍適用
2.不同程度的抽象性
3.用2~4個字詞代表
4.用來代表具有共同屬性的多項事例
例如:友誼、包容、勇氣、、主角、意象、隱喻(從現象歸納之概念)。論證、寫作、理解、研究、人物刻劃(歷程性之概念)。
劉老師也對語文輔導員語重心長地提醒:語文教育太多道德、文化的包袱,而失去語文載體本身的學習(如:學會如何讀、寫等策略),失去學科本質的核心學習。於此,語文老師在課程設計時,須更有覺知的進行課程設計。
上午課程結束前益發精采,劉老師指出課程設計、學習經驗、評量任務的關係(詳見活動照片),也提醒教學者心態建立:「我對你的學習有責任,但不對你的學習負責任!」─出自《讓思考變得可見》一書。
下午課程,學員進行了小組共作的原理通則的建立,以四個朗讀影片,來探究歸納:依據我們的調查發現,我們對講者的技法了解了甚麼?各組以「回饋三原則」:友善、明確、具體有幫助來相互回饋討論。
產出且回饋後,劉老師再向我們提問:
1.概念為本的課程具有哪些特色?
2.這堂課如何從老師教授知識內容,轉移到學生自己探究可以遷移的概念性理解?
3.這堂課如何幫助學生承擔課程中的思考,並自己建立意義?
而各小組的答案亦是相當精彩,如下記錄:
其一:
1.步驟化的、重理解的
2.3.讓學生歸納、整理原則,先理解探究統整之後達到學習的遷移
其二:
1.聚焦大概念、學習遷移、對概念有深度理解。
2.引導式提問、為學生提供大量的舉例,如:看很多故事,引導學生思考故事的共通元素包含哪些?有人(角色)、事(背景→開始→經過→結局)。
3.讓學生都能有機會發表分享,教師設計課程與生活相連結,引發學生學習思考的動機。
依照上述的實作與回饋,劉老師向我們歸結了概念為本的課程設計的要點:
教師先聚焦大概念,整理出原理原則,不先說出通則(不「劇透」),而讓讓學生如偵探般,自行歸納式探究,過程要留意多文本當樣本來探究歸納、且要讓學生綜效性思考,在概念間來回穿梭擺盪,以歷程展現(有步驟循序漸進),進而了解概念、找出概念,建立通則。
今日劉恆昌老師的【回歸國語文學科本質的概念為本課程教學設計】課後真是獲益良多,教師該省思是否「教得少、學得深」(LESS BUT DEEPER)來引導學生學習,更令我思及《大哉問》一書中提出的金句:「問題引發思考,答案中止想像」!
期許自己,在未來教學能更帶著一份覺知來進行課程設計,感謝央團精采的「中區聯盟橫向交流會」,感謝劉恆昌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