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分閱讀法」,以及背後的文學原理】
114.03.28 輔導團領域教師增能研習 研習紀錄
主講人 朱宥勳 老師
配合本學年度申請的數位精進計劃,3/28的領域教師增能研習,國中國文輔導團邀請到朱宥勳老師,來為老師們分享他與陳茻老師共同開設的線上課程「六G高效讀寫術」中「二分閱讀法」的操作細節及其背後的文學原理。
開場,朱宥勳老師便提出:
「記敘、抒情、論說、說明」的「文體分類」其實應該被視作將「記敘、抒情、論說、說明」作為「動詞」使用的「寫作方法」。
接著,
朱宥勳老師引導與會老師們拆解「知性型」與「感性型」的文章:
1.知性型:論點(論說)+理由(說明)
2.感性型:經驗(記敘)+情感(抒情)
透過這樣的過程,讓老師們理解為何「記敘、抒情、論說、說明」應該要被視作構組文章的「寫作方法」。
之後,
朱宥勳老師再結合對知性與感性型文章的分析,提出了「二分閱讀法」——所有文章總括來說,都包含「事實」與「判斷」兩大部分:
1.知性型:論點(判斷)+理由(事實)
2.感性型:經驗(事實)+情感(判斷)
研習的下半場,朱宥勳老師先著墨於「二分閱讀法」的文學原理,他引用鄭明娳教授〈中國現代散文芻論〉,
除了釐清習稱的「四大文類」其實可說是專屬於散文的分類之外,也以鄭教授在文章中對散文的定義(散文的充分必要條件),作為發展「二分閱讀法」的學理依據。
了解學理依據後,再來便是在寫作上的應用了。
「二分閱讀法」在訓練學生寫作上,
可透過事實經驗與情理判斷的配搭,寫出既有結構又有內容的文章,甚至能反覆以少數的事實經驗寫不同類型題目(解決學生們生活經驗不足的問題,或許也可以少賜死些父母或阿公阿嬤⋯⋯);
老師在批改作文時,可以依「事實經驗能否支撐情理判斷」這個比較明確的標準來評價學生的作文。
總之,從「二分閱讀法」出發,
若以讀者的身份,可以解讀文章重點、確認文章寫作結構,也可以嘗試思考一篇文章的價值所在;若從寫作的角度,則能以更明確的架構,循序漸進訓練學生事實經驗與情理判斷的靈活配搭。
整場研習以「二分閱讀法」為核心,從實作體驗到學理分析再到讀寫應用,相信參加的師長們定會得到許多啟發!
在研習的QA時間,老師們也提出了許多的好奇,像是:
「知性型與感性型的文章,建議讓學生先從哪一種開始練?」
「〈我所知道的康橋〉這種文章,朱老師會怎麼教?如何讓學生體會到其中的『文學美感』?」
「朱老師會如何分析一篇文章的『寫作手法』?」
而朱宥勳老師也都以他作為一位既寫也教的文學實踐者的經驗,給予精闢的回覆——然時間畢竟太短,老師們一致認爲針對上述問題,需要邀請朱宥勳老師再來主講至少一場研習——
看來,後續精彩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