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臺語文輔導團一期一會----為語文課注入新的可能】
114.05.23中央輔導團語文領域國文分團教學研討會紀錄
113學年度輔導團語文領域國文分團教學研討會,今天在雲林土庫教育研習中心熱烈舉行。來自各地的夥伴齊聚一堂,共同思考國文教學的深度、廣度與新可能。
【Part1|專題講座:讓情緒與美感,進入語文教室】
上午由鍾宗憲教授主講的「情緒與美感的教育融合」拉開序幕。
從「美」的造字談起,一路談到屈原〈哀郢〉的情感滲透與《琅邪榜》主題曲〈風起長林〉的美學鋪陳,教授提醒我們:
美感,是身心靈知覺世界的能力;語文教育,是喚醒這份能力最有力的途徑。
講座中也特別提及了AI技術(如文轉圖)的運用,為美感教育開展新視野。
最後李志宏教授為這場專題,總結出三個值得帶回教室的重點:
1.美是什麼?
來自形式與品質的感官愉悅,進而觸動內在思想。
2.美感如何培養?
以語文為橋,從共感走向個人獨特感受的發展。
3.國語文如何承載美?
在「順、達、雅」的基礎上,融入聽說讀寫與創作表達。
-------
【Part2|六關闖關:用一小時激盪教學靈感】
下午的「教學闖關挑戰」以世界咖啡館的形式進行,老師們分組輪流體驗六大主題課程設計:
1. 多元文化×注音語遊戲:引導學生認識世界語彙與文化脈絡。
2. 未來教室×生成詩畫:結合Canva工具,讓學生利用詩文生圖,詩的意境具象可見。
3. 概念本位×教學評量:從能力導向出發,兼顧教學與評量。
4. 性平議題×趣味融入:不需艱深理論,從日常生活讓學生思考性平議題中的情感與關係。
5. 文化教育×課文延伸:從〈村居〉與〈鬧元宵〉課文出發,展示連結地方文化與微課程。
6. 情緒教育×OECD框架:以〈大胖鵝的願望〉為例,融合情緒素養與語文學習。
每一關都讓老師們驚呼:「好想馬上帶回去試試看!」
-------
【Part3|教學分享一:AI,語文教學的新助教】
下午的第一段分享,由西湖實驗國中蕭千金老師與士林國中吳汶汶老師接力登場。
蕭老師分享如何善用GPT協助學生檢查段落大意、學習生難字詞、練習造句,並搭配LUMIO平台進行師生互動與文意討論,充分展現AI作為學習夥伴的可行性。
吳老師則介紹了「台北市酷AI」專屬平台,不僅支援AI出題、AI評量,還提供學生歷程記錄功能,甚至具備AI作文自動評量系統,令人期待未來更多可能。
-------
【Part4|教學分享二:挺過教學的孤獨,回到教學熱土】
最後一段分享,由雲林麥寮國中沈政傑老師溫柔收尾。
沈老師回顧自己在輔導團的歷程如「浪人劍客」——雖孤獨,卻深知教育的回饋終將灌溉學生。
他分享自己如何結合走讀課程與數位工具(均一、Padlet、Google Classroom),從疫情中開出數位教學的新路徑,也一步步幫助學生培養閱讀與表達的能力。
-------
【小總結】
今天的研討會,我們一起談美、談AI、談文化、談行動。我們互相學習不同的創意教案,更交換彼此教學的熱情與勇氣。
這就是輔導團的精神——不斷取經,不斷更新,在每一次相聚之後,再把新的種子種回每一間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