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訓練與偏鄉教育實踐】
114.06.06 輔導團領域教師增能研習 研習紀錄
主講人 陳茻 老師
本次研習講師陳茻老師,是一位「建設教練者」,而非僅有傳統專業證照者。他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曾擔任健身教練,並出版《地表最強國文課本》。近八年來,他將心力投入體制外教育與偏鄉學童的培育,這也促成了新北市三芝區唯一書店「野渡書屋」的誕生。「野渡書屋」之名取自詩句「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寓意成為一葉漂盪於雨中的閱讀扁舟,協助孩子們渡過人生的長河。書屋是一棟兩層樓的建築,一樓為書店、教室與玩耍空間,二樓則規劃為實驗室。
陳茻創辦書屋的核心動機源於他對城鄉教育資源巨大差異的深刻觀察。他指出,都市(如台北)的孩子擁有豐富的教育選擇,家長只要有資源,每年花費數十萬即可讓孩子到心儀的機構。然而,偏鄉地區卻長期缺乏各科教師,孩子們的教育選擇非常有限,一旦在體制內適應不良或與老師不合,「根本無處可去」。因此,「野渡書屋」的目標是為偏鄉孩子提供「另一個選擇」和一份「退路」。陳茻老師發現,即便只是讓家長知道孩子有其他選擇,也能大大降低他們的焦慮感,因為心理上多了一份「掌握感」。他本人曾在當地國中無償教導寫作,並嚴格執行「不想寫就不要寫」的原則,結果意外發現孩子們反而更願意提筆寫字,證明「不想寫而被逼著寫,是不會寫的最大問題」。
陳茻老師在今日的講座中強調,他將寫作視為一種「訓練」,並以「運動訓練的邏輯」來架構寫作課程。他認為,透過驗證,寫作訓練其實有許多科學的方式可以探討。他指出,訓練的定義是在有限時間內,最有效率地朝目標前進,而寫作本身是「技能培養」而非「靈感」。他更傾向於直接討論教育現場的「痛點」,認為每個現場的問題都不一樣,因此偏好「個案討論(case by case)」的方式,這能帶來比預先準備好的內容更高的強度與實際效益。
陳茻老師提出了一套以「COACH」為核心的寫作「教練式管理」原則,靈感來自微軟執行長納德拉將主管視為教練的理念。這套原則應用於寫作教學上:
C - 關懷 (Care):真誠關心學生寫作時的感覺與狀態。
O - 組織 (Organize):釐清學生的寫作強項與弱項,有效分配能力。
A - 對齊 (Align):訂立明確的寫作訓練目標,並與學生凝聚共識。
C - 挑戰 (Challenge):制定挑戰路線、設計訓練菜單,推動學生走出舒適圈,激發潛能。
H - 協助 (Help):隨時給予學生協助,偵測並解決可能遇到的障礙。
在具體執行層面,幾項關鍵原則:
實力檢測原則:了解學生寫作的起點行為,協助學生釐清長處、順勢發展,培養其寫作風格。
明確目標原則:寫作與作品都必須有明確目標,訓練才有意義。
無痛訓練原則:若學生對寫作產生抗拒,應立即停止訓練,釐清原因,並透過「動作轉換」讓學生慢慢開始寫。
動作品質優先:強調「先求有再求好」,透過不斷修正來無限接近目標。
向上適應原則 (JUST RIGHT CHALLENGE):找出「最適合的下一步」,設計循序漸進的訓練菜單,以時間、字數、詞彙、內容等限制來調整難度。
意象訓練 (Imagery Training):借鑒運動心理學,讓學生在腦中預演寫作過程,以強化記憶和提升表現,並以AI輔助,若有「較合理的」作法,想像就能徹底。
陳茻老師也深入探討了教育現場中常遇到的道德與法律衝突,他認為許多事情存在於「灰色地帶」,並沒有明確的對錯標準。面對這類複雜問題,陳茻強調應思考「有沒有更好的做法」和「教育的目標到底是什麼」。他認為最重要的是「照顧所有人的感覺跟情緒」。他個人的選擇是透過開設書屋來促成改變,而非直接揭露問題。
他總結道:教育現場的問題是複雜且多樣的,沒有一套「正確的標準方法」可以複製到所有地方,因此身為第一線教師,更應具備靈活應對現場狀況的能力。
這一次的領域教師研習講座,陳茻老師將寫作比擬為運動訓練,提出以「COACH」為核心的教練式管理,且以人文角度切入,強調關懷學生,加上專業的能力,著重在明確目標訂立,更分享了許多實務應對案例,也許身為現場第一線語文教師的我們,可以勇於跳脫傳統框架,以科學化思維「訓練」寫作,加入更具人本關懷的元素,再來進行更不一樣的寫作教學!